桑黄中多糖多酚及黄酮的含量测定(附件)
目 录
1 概述 1
1.1 桑黄概述 1
1.2 桑黄分类学地位 1
1.3 桑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2
1.3.1 桑黄形态特征 2
1.3.2 桑黄地理分布 2
1.4 桑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3
1.4.1 多糖药理作用 3
1.4.2 黄酮的药理作用 5
1.4.3 多酚的药理作用 6
2 实验部分 7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7
2.2 药材的前处理 8
2.4 溶液的配制 8
2.4.1 多糖实验试剂的配制 8
2.4.2多酚实验试剂的配制 9
2.4.3黄酮实验试剂的配制 9
2.5 标准曲线绘制 9
2.5.1 多糖标准曲线绘制 9
2.5.3 黄酮标准曲线绘制 10
2.6方法学考察 10
2.6.1 精密度实验 10
2.6.2稳定性实验 10
2.6.3重复性实验 10
2.7 含量测定方法 10
2.7.1多糖含量测定 10
2.7.2 多酚含量测定 102.7.3 黄酮含量测定 11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2
3.1 多糖标准曲线绘制 12
3.2 多酚标准曲线绘制 13
3.3 黄酮标准曲线绘制 15
3.4 实验分析 17
4 结论 24
4.1 结论 24
4.2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讨论 24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7
1 概述
1.1 桑黄概述
桑黄(Inonotus sanghuang)别名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菇、桑耳等。是我国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且珍贵的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由于通常长在桑属(Morus)植物上,子实体为黄褐色而得名,而被老百姓称为“黄疙瘩”,有“森林黄金”之美称[1]。桑黄属真菌类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s)、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Hymenochaetac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 QueL)的子实体。针层孔菌属是多孔菌科的一个大属,全球共记载251种左右,中国已知得有62种。桑黄最早收载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药性论》中记载桑黄味微苦、性寒、归肝、肾经,在传统中医可用于治疗崩漏带下、治疗痢疾、盗汗、脐腹涩痛、脱肛泻血、闭经、脾虚泄泻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黄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药剂中有效率最高且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一种珍贵药用真菌。已经成为国内外医药制剂与保健品行业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
1.2 桑黄分类学地位
传统叫法中“桑黄”是多个种的统称,桑黄主要包括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均属于针层孔菌属。但戴玉成[3]认为东南亚地区称为桑黄的担子菌真正的学名为PheLLinus baumiLLpiLat(鲍氏针层孔菌)。现有的研究文献中还遇到基原物质混淆的问题,才会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一般认为我国桑黄的基原为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日本、韩国产地桑黄的基原为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然而刘春辉[4]在1978年出版的《中国药用真菌》中指出:真正的桑黄是指生于桑树树干上的一个“种”。近年来,研究者对桑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桑黄类群所涉及的种类也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和澄清。2016年昝立峰等[5]基于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东亚地区的桑黄有6个种类:鲍姆纤孔菌( 俗名: 丁香桑黄)、小孔忍冬纤孔菌(俗名:小孔忍冬桑黄 )、大孔忍冬纤孔菌(俗名:大孔忍冬桑黄 )、桑黄纤孔菌(俗名: 桑黄 )、瓦宁纤孔菌(俗名:杨树桑黄 )、锦带花纤孔菌( 俗名:锦带花桑黄)。其中桑黄纤孔菌为真正的桑黄,是传统本草中记载的正宗桑黄。曾被广泛误认为是桑黄的裂蹄木层孔菌 PheLLinus Linteus( 现称裂蹄纤孔菌 InonotusLinteus) 只分布于热带美洲并不生长在桑树上。在东亚地区对“桑黄”的药理学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是东亚种类涉及的拉丁学名为PheLLinus Linteus,因此,报道出来的所涉及的真正种类并不是热带美洲的裂蹄纤孔菌而即可能是东亚“桑黄”类群的种类:桑黄纤孔菌、鲍姆纤孔菌、瓦宁纤孔菌等。昝立峰等[5]系统总结了东亚及世界桑黄种类,目前在东亚分布的桑黄类群真菌有 8 种,其中除大孔忍冬纤孔菌外,其余 7 种在中国均有分布。
1.3 桑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1.3.1 桑黄形态特征
桑黄是硬质的多孔菌,色鲜黄是其一大特点。
桑黄子实体担子果多年生,无柄盖形,通常单生,新鲜时具酸味,木栓质,干后木质。菌盖呈半球形、剖面扁平至马蹄形或不规则形,外伸可达5cm,宽可达7cm,基部厚4cm;菌盖表面黄褐色至灰褐色,被纤细的绒毛至光滑,具有明显的环沟和环区,表面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黄色,木质,环区明显,具黑线,厚3.5 cm左右;菌管生殖菌丝无色至浅黄色,有多层,层次常看着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秀褐色至酱色;管口为圆形,木栓质;孢子椭圆近球形,光滑且黄色,厚壁。
1.3.2 桑黄地理分布
桑黄生长在桑树活立木上,是稀有种类,从春季到秋季均出现,子实体为木栓质,一般不易腐烂,采收时需要用刀割取。
桑黄分布较广在国外分布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澳大利亚以及北美、中南美等地。在我国大部分省区也均有零星分布,其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原始森林地区,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东北的长白山林区,哈尔滨与吉林市之间的老爷岭、张广才岭等地均有分布[6]。
1.4 桑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桑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黄酮及酚类化合物,酚类物质主要又包括吡喃酮类和呋喃酮类。据统计,桑黄的药理学功能大概 20多种,包括抗肿瘤、抗菌、抗过敏、抗氧化、消炎、提高机体免疫、保肝护肝、降血糖、血脂、抗突变、抗肺炎等。在药效方面这三种主要活性成分起到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具体描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