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附件)
目 录
1概述 1
1.1研究背景 1
1.2资源研究 1
1.3化学成分 2
1.3.1色素类 2
1.3.2三萜类 2
1.3.3倍半萜内酯类 3
1.3.4黄酮类 3
1.3.5其他类 3
1.4药理作用 4
1.4.1 抑菌作用 4
1.4.2抗炎作用 4
1.4.3其他药理作用 5
1.5研究现状 5
1.6蒲公英临床应用 5
2实验 7
2.1实验器材 7
2.2实验方法 7
2.2.1原材料的处理 7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2.3测定波长的选择 7
2.2.4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2.5供试品的制备 9
2.2.6蒲公英的含量测定 9
2.2.7精密试验 9
2.2.8稳定性试验 10
2.2.9重复性试验 10
2.2.10加样回收率试验 11
2.3超声提取工艺 11
2.3.1单因素实验 11
2.3.2正交试验 15
2.3.3工艺验证 17
2.4小结 17
结 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1概述
1.1研究背景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 为菊科(Compositae) 蒲公英属(Taraxacum F. H. Wigg. ),多年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草本植物。蒲公英作为中药,始载于《唐本草 》。《唐本草 》、《本草纲目 》、《中药大辞典》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药典》中收载为蒲公英 T.mongolicum Hand. Mazz、碱地蒲公英T.borealisinense 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能,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蒲公英的化学成分研究比较多,国内外学者已从蒲公英中提取分离出许多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倍半萜内酯类、香豆素类、三萜类、植物甾醇类、酚酸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类、挥发油类,此外还含有多种脂肪酸、糖、胆碱、维生素、矿物质、果胶、蛋白质等。基于蒲公英生物活性成分的不断发现及现代药理学的不断发展,蒲公英所具有的抑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利尿、抗过敏、抗血栓等药理作用不断被证实,并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以及开发利用等众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显示了很大的开发前景[1]。
1.2资源研究
蒲公英属全世界约 2 000 余种,主产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少数产热带南美洲。我国有 70 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各省区,西南和西北地区最多,其中以蒲公英分布最广,遍及全国多数省区,是我国常见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药。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
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2]。
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3]。
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4]。
1.3化学成分
蒲公英及同属植物中含有多种成分,分别为色素类、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等。
1.3.1色素类
德国学者P.Karrer等[5]从蒲公英中分离出化合物黄色素(xanthophyll)和黄黄质(flavoxanthin)。1964年,英国学者V.H.Booth[5]于花中分出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及其酯。1972年,Nitsche.H(Ger)等[5]从蒲公英花中分离出化合物新黄质(neoxanthin),去环氧新黄质(deepoxyneoxanthin)和黄色素,并测定了新黄质的质谱及红外光谱。1976年,Bucheoker,Richard等[5]除得到黄黄质外,还分得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1978年,Cadosch(Switz)等再次分离出黄黄质和菊黄质,并通过测定1HNMR,13CNMR,MS和旋光数据等确定其结构。花瓣中测试有隐黄素(cryptoxanthin)及隐黄素环氧化物(Crytoxanthinepoxide),叶黄素及其环氧化合物,玉蜀黍黄素(zeaxanthin),百合黄素(antheraxanthin),堇菜黄素,新黄素(neoxanthin),多半与一些常见的饱和脂肪酸形成单酯或双酯。
1.3.2三萜类
1938年,英国学者SidneyBurrous和JamesC.E.Simpson[6]从蒲公英中分离出蒲公英醇(tarax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伪蒲公英甾醇(pseudotaraxaster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和β香树脂醇(βamyrin)等五环三萜化合物。1941年,J.Zimmermann分离[6]出一五环三萜醇山金车烯二醇(arnidiol)。1967年,MichelDevys等分离得到环木菠罗烯醇(cycloartenol)、环木菠罗醇(cycloartanol)、31去甲基环木菠罗醇(31norcycloartanol)3种三萜醇。Ageta等[6]从日本蒲公英(T.japonicum)的根中,分离得到蒲公英甾醇、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lupenol)、新羽扇豆醇(neolupenol)。蒲公英羽扇豆醇(tarolupenol)及这些醇的乙醇酯。1998年,凌云等[6]从华蒲公英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2个三萜类化合物伪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φtaraxasterolpalmitate)和伪蒲公英甾醇乙酸乙酯(φtaraxasterolacetate)。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