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茄尼醇壳聚糖共聚物的白藜芦醇自组装纳米胶束的制备与释药特性研究

2020-01-08 19:1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茄尼醇壳聚糖共聚物的白藜芦醇自组装纳米胶束的制备与释药特性研究[20200108191701]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的茄尼醇-壳聚糖共聚物自组装纳米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胶束,以胶束的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处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胶束包封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形态并测定粒径;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最佳处方为选用三氯甲烷为有机相,有机相用量2.0 mL,白藜芦醇溶液滴加速率0.4 mL·min-1,白藜芦醇投药量为30 mg。胶束平均包封率为72.26 %,胶束呈球形,粒径在50~250 nm范围,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胶束具有良好的缓释性。结论:采用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白藜芦醇胶束,为白藜芦醇的制剂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白藜芦醇,茄尼醇-壳聚糖共聚物,溶剂挥发法,纳米胶束
目 录
1 引言 1
1.1 自组装纳米胶束简介 1
1.2 载药纳米胶束制备方法 1
1.2.1 物理包埋法 1
1.2.2 静电作用法 2
1.2.3 化学结合法 2
1.3 纳米胶束的形态粒径及测定方法 3
1.3.1 动态光散射法 3
1.3.2 电镜法 3
1.4 纳米胶束的包封率及测定方法 3
1.5 纳米胶束的释药特性及测定方法 3
1.5.1 纳米胶束的释放过程 3
1.5.2 纳米胶束的释放机制 4
1.5.3 释药行为的影响因素 4
1.5.3 测定方法 4
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4
2.1 主要研究内容 4
2.1.1 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4
2.1.2 纳米胶束的形态及粒径测定 4
2.1.3 纳米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测定 5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3 实验方法 5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5
3.1.1 材料 5
3.1.2 仪器 5
3.1.3 试剂 5
3.2 白藜芦醇纳米胶束的制备 6
3.3 白藜芦醇纳米胶束的处方优化 6
3.3.1 白藜芦醇纳米胶束处方优化的指标确定 6
3.3.2 白藜芦醇纳米胶束处方的单因素实验 8
3.3.3 正交实验优化处方 8
3.4 白藜芦醇胶束的形态及粒径测定 9
3.5 白藜芦醇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测定 9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9
4.1 白藜芦醇纳米胶束的处方优化结果 9
4.1.1 白藜芦醇测定的方法学研究结果 9
4.1.2 白藜芦醇纳米胶束处方的单因素实验考察结果 12
4.1.3 正交实验优化处方结果 14
4.2 白藜芦醇胶束形态及粒径测定结果 16
4.3 白藜芦醇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测定结果 16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1.1 自组装纳米胶束简介
胶束是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胶体溶液,胶束形成的过程称为“自组装”。纳米胶束是由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大小的胶束。两亲嵌段共聚物形成胶束的过程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过程相似,均形成了疏水基团为内核,亲水基团为外壳的分子有序聚集体[1]。分散介质在热力学上亲和某一嵌段而排斥另一嵌段,使共聚物分子链发生定向排列,排斥嵌段相互靠近缔合于内,亲和嵌段在外对着介质,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2]。但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热动力学稳定性均不如聚合物胶束,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由共聚物形成的纳米胶束具有载药量高、载药范围广、稳定性好、体内滞留时间长等特点[3-5],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轻不良反应,还可在表面连接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靶向分子,实现主动靶向给药[2]。纳米胶束亲水部分环绕在外,形成亲水性外壳,疏水内核作为药物载体为疏水性药物提供了稳定的微环境,实现了增溶[6]。纳米胶束独特的双层核壳结构,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保护药物不被破坏[7]。这些优点使得纳米胶束作为载体在难溶性药物、大分子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载体给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载药纳米胶束制备方法
通过研究胶束体系的增溶机理和结构特点,我们发现药物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包埋、静电作用或化学键合的方法载入胶束[8-10]。
1.2.1 物理包埋法
此种方法主要有透析法、溶剂挥发法和O/W乳化法[11],药物与胶束只需经简单的物理方法处理,药物就可直接被裹进胶束中。此法操作简单,载药范围广。
1.2.1.1 透析法
此法是利用半透膜来实现的,半透膜允许小分子通过,而溶质大分子不能通过[12]。先将药物与嵌段共聚物溶于同一有机溶剂中,旋转蒸干形成一层薄膜后加入(或直接加入)水性介质溶解,在含水的溶液中嵌段共聚物自动形成胶束并将药物包埋于其疏水核内,然后再置于透析袋中透析,用大量水透析去除有机溶剂或游离药物即得。
1.2.1.2 溶剂挥发法
先将药物和载体材料溶解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中,例如丙酮、乙醇、乙睛等,将此溶液与水混合后通过搅拌、旋转蒸发等方法使有机溶剂挥发;也可将载体溶于适当溶剂中,再将药物溶解在适宜的有机溶剂中,在搅拌下缓慢滴加含药溶液至载体溶液,最后蒸除有机溶剂即得。由于有机溶剂的作用,此法可制备含药量较高的胶束体系。徐希明[13]等以聚维酮、磷脂、胆酸钠为载体,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水飞蓟宾的纳米胶束,测得其平均粒径为61.2 nm且多呈圆球形。
1.2.1.3 水包油乳状液法
该法又称为溶媒转换法,系将药物溶于有机溶剂,再将其逐滴加入到含有载体材料的水溶液中形成O/W型乳剂,去除有机溶剂,再用超滤法除去游离药物而得。Kataoka[14]等用乳化法制备载有阿霉素(DOX)的PEO-PBLA和PEG-PBLA胶束。先将DOX盐酸盐用三氯甲烷和三乙胺溶解,制得油相,再将PEO-PBLA或PEG-PBLA加蒸馏水配成质量浓度为0.5 mg·mL-1的水相,之后将油相加入到不断搅拌的水相中,形成O/W型乳剂。O/W乳剂于25℃避光的条件下放置过夜,敞口,使三氯甲烷蒸发,游离的DOX用超滤法除去。
1.2.2 静电作用法
分别制备载体材料和药物得水溶液,调节pH值使两种物质带相反电荷,将二者混合,药物与载体材料疏水区的通过静电作用而紧密结合,制得胶束。该法主要用于载核酸、蛋白类药物胶束的制备,方法简单且制得的胶束稳定,但寻找合适的载体材料成为关键,应用并不多。Wakebayashi[15]等分别将聚乙二醇-聚二甲胺乙基甲基丙烯酸醋(PEG-PAMA)和药物溶于pH值为7.4的Tris-Hcl缓冲液,将二者混合即得聚离子胶束(PIC)。
1.2.3 化学结合法
该法是利用药物分子能与嵌段共聚物中的特定基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而将药物连接到嵌段共聚物上的疏水片段或亲水片段上,然后再用物理包埋法制备胶束的方法。由化学法制备的载药胶束可有效避免肾排泄以及网状内皮系统[16-17]的吸收,同时具有更好的缓释效应[18],因此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化学结合法需要载体与药物之间有合适的官能团进行连接,同时还要注意反应是否会影响药物本身的活性。此类胶束体系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键合药物与聚合物的化学键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释放药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