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药对枳实厚朴”药对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

2020-01-08 19:1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药对枳实厚朴”药对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20200108191009]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枳实,厚朴,药对,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中药药对的研究概况 1
1.1.1 药对配伍的原则及应用 2
1.1.2 药对配伍意义的现代研究进展 3
1.1.3 “枳实-厚朴”药对的研究进展 4
1.2 GC-MS技术在中药挥发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5
1.3 研究内容 6
2 实验 6
2.1 仪器与试药 6
2.1.1 实验仪器及厂家 6
2.1.2 试药 6
2.2 实验方法 7
2.2.1 单味药的提取 7
2.2.2 药对挥发油的提取 7
2.2.3 GC-MS工作条件 7
2.3 试验结果 7
2.3.1 挥发油提取率 7
2.3.2 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 8
2.3.3 挥发油化组分的含量分析 9
2.3.4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9
2.3.5 成分比较 11
2.4 讨论 12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绪论
“药对”一词,最早见于《雷公药对》及北齐医家徐之才所著《药对》,然而在中医药理论形成之前,药对的应用就早已出现。如《内经》中有乌贼骨丸以四乌贼骨(即海螵蛸),一藘茹(即茜草)二物并合之的处方,至今临床上仍广泛应用[1]。很多药对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复方也搭配巧妙、比例得当,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了约147组药对,其中单以两味药组方者就有40余首[2]。药对通过协同增效、相制减毒、相反相成等形式应用,介于中药和方剂之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群体。本实验通过GC-MS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枳实、厚朴及药对枳实-厚朴配伍后挥发油的成分,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揭示药对配伍的机制。
1.1 中药药对的研究概况
药对[3]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药对的配伍能起到协同作用,或者相互纠正其偏性,缓和其毒性,或有相反相成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理论形成之前,即出现了药对的应用,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药对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理论、临床与实验 3 个方面[4]分析和归纳药对的研究进展。
对经典中的药对进行归纳研究 :经典无疑是中医药的重要宝库,对经典药对的发掘和研究具有继承和指导创新的积极意义。鉴于此, 后世不乏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马坤范等[5]根据近年诸多医家的研究成果, 对仲景相反相成药对配伍的理论、分型、后世运用及发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角度的多样性: 除了平行式( 如 A 药对 B 药, C药对 D 药, E 药对 F 药) 列举药对进行分析, 也有研究者从单味药出发, 发散式( 如 A 药对 B 药, A 药对 C 药, A 药对D 药) 归纳出与此味药配伍的多个药对,并进行深入的阐述。药对与方剂关系的研究: 药对也可谓是药方中的基因子,同一个药对可存在于诸多方剂之中, 沟通了方剂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研究和归纳出药对在各方中的共性是十分必要的药对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对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药对在临床的应用研究,通过经验总结出实用药对 :如陆晓东[6]在《经验药对选介》中提到:“地骨皮配川桂枝善除寒热”,“牛蒡子配炙甘草能愈虚咳”等。对治疗同种病证之不同药对的临床研究: 治疗同一种病症,不同的药对, 其侧重点与治疗效用不同。如朱萍等[7]研究并列举了韩树勤老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药对,指出“防风与防己”,“桑枝与桑寄生”和“羌活与独活”等药对对风湿性关节炎有独到的疗效。对单味药之不同配对的临床研究: 同一种药物的不同配对有着不同的临床疗效,有医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单味药之不同药对进行了归纳研究。如熊水明等[8]研究并列举了附子药对的临床新用, 指出“医风疹, 附子配当归”,“疗不寐,附子配黄连”和“治疝气,附子配大黄”。通过药对[9]的临床应用研究可以提高我们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减少盲目性,提高组方水平。 使配伍更精当,更宜于临床活用药物, 增加临床的适应性。
药对的实验研究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各方面( 主要包括药理、化学、炮制等) 对药对有效成分、配伍、剂量关系等进行研究。目前实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对传统的药对进行科学佐证或验证, 使其具备科学依据;通过药对的实验研究来开发新药。如徐艳春等[10]通过对黄连配伍吴茱萸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验证了该药对的配伍意义及其剂量关系[11]。药对的实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明确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 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有效途径。
1.1.1 药对配伍的原则及应用
药对配伍基本原则为七情和合理论。七情包含“单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而药对配伍相关实则为除单药之外的“六情”。临床中常取相须、相使、相畏、相杀,而相恶、相反按本草记载则应慎用。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的疗效。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二药合用,辅药可增强主药之疗效。相须、相使之法,因其皆为增强疗效为伍而为临床常用。如《伤寒论》[12]中白虎汤石膏与知母同用,可增强该方清热泻火之功;《温病条辨》中金银花与连翘相配,可增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近代有研究者提出相须配伍亦属《黄帝内经》“雌雄理论” [13],指出进一步完善药物“雌雄理论”对于中药配伍及中医临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者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可减轻或者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副作用。相畏相杀在药对配伍理论中的应用,实为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典型之例如半夏与生姜相配,可减低半夏的毒性[14]。
相恶相反的配伍应用,历代多有争议,目前尚缺少相关实验研究和一致结论,多以不同医家各自的临床经验而用。如人参恶莱菔子。有研究表明,人参加入莱菔子共煎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莱菔子加入量的增加而减低[15];但亦有研究发现,人参对提高小鼠抗疲劳、抗应激及耐缺氧等方面作用明显,且同服莱菔子对上述作用未见影响。从中医理论来讲,补气与行气当属两个不同概念,人参与莱菔子同用,一补一行,恰可补而不滞,所谓影响药效是否与两者各自剂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正如明代医家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所言,且如一剂之中,彼虽畏我,而主治之能在彼,故其分两,当彼重我轻,略将以杀其毒耳;设我重彼轻,制之太过,则尽夺其权而治病之功劣矣。如仲景制小柴胡[16]汤,用半夏、生姜、黄芩三物同剂因其分量适中,故但制其剽悍之毒,而不减其退寒热之能也。由此可见,相恶而用可能因剂量的调整而变恶为益。
中药药对一直在临床上[17]大量使用,目前在这方面有很多报道,同时对其配伍以及一些相关的基础研究也有很多研究。中药药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有增效、减毒、牵制、新生、引经[18]等作用,因此可以较好地发挥中药药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效,即两药配伍使用,一药可以提高另一药的治疗作用。如药对大枣-芫花,大枣可以缓和芫花对胃肠的毒性刺激,有利于发挥逐水之功。牵制,即两药配伍使用,一药制约另一药的作用,使之作用不至于太强太盛。新生即两药配伍使用,治疗范围较之配伍之前扩大。如药对补骨脂-枸杞[19],补骨脂辛苦大温,其功效为补肾助阳,能益肾固精而缩尿,温运脾阳以止泻,且可补肾纳气而平喘,为临床常用之助阳药,但属阴虚火旺和大便秘结者不宜用;枸杞甘平,柔润多液,其功效为补肾益精和养肝明目,其为平补阴阳之品,但滋阴之功胜于助阳,而有外邪实热、脾虚湿滞及肠滑便溏者不宜应用。二药同用,一燥一润,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而致药性平和,应用范围扩大并克服各药单用时之禁忌。引经[20],即两药配伍使用,一药引导另一药治疗直达病所。如桔梗、牛膝,与其它药物相配则分别引导它药上行或下行,以利药效发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