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果蔬中维生素c的提取和稳定性的研究

2021-03-17 12:2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食物的营养成分也更加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不稳定,对光和温度敏感,但对于维生素C本身及其在果蔬中受温度、pH、金属离子等各种条件影响的系统研究少见报导,因此本文利用维生素C对紫外光产生吸收和对碱不稳定的特定,选取五种果蔬作为样本进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最大吸收波长为243.2 nm,标准曲线方程为A=0.0528C−0.0568,相关系数为R2=0.9998。这五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mg·(100 g)-1]分别为青椒116.2、橙子67.2、黄瓜19.1、苹果14.8、西红柿18.5。同时探究温度、pH、金属离子等因素对于果蔬中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情况。
目 录
1 绪论 1
1.1 维生素C的概述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目的和意义 3
2 果蔬中维生素C的提取 7
2.1 试验主要仪器 7
2.2 试验主要试剂 7
2.3 标准溶液的配置 7
2.4 样品维生素C的测定 8
2.4.1 样品维生素C的提取 8
2.4.2测量样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 8
2.4.3 结果计算 8
2.5 结果分析 9
2.5.1 吸收曲线 9
2.5.2 标准曲线 9
2.5.3 静置时间的选择 10
2.5.4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11
2.6 小结 11
3 维生素C在水果蔬菜中的稳定性 13
3.1 试验条件选择 13
3.1.1 酸度对吸收波长的影响 13
3.1.2 破坏剂的选择 14
3.1.3 Cu2+用量的选择 14
3.1.4 样品提取剂浓度的选择 15
3.1.5 样品提取剂用量的选择 15
3.1.6 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16
3.1.7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17
3.1.8 方法检出限 17
3.2 结果分析 17
4 结 论 19
参考文献 21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致 谢 25
1 绪论
1.1 维生素C的概述
日常中我们所说的维生素C在生物学领域里有一个学名,叫L抗坏血酸,它的特性是可溶于水,并且作为一种可食用添加剂,应用于饮料、奶制品、速食品、肉制品当中[1]。在人体内的许多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维生素C的身影。而维生素C的存在有利于细胞间质的增长,保持完整性,增加体内毛细血管的数量,提高密度,并促进毛细血管内的畅通,提高柔韧性;可以防止炎症的发生,预防过敏;其自身的还原性可以有效的降低巯基被有还物质侵害的发生,可有有效的治疗铅、汞等重金属的中毒和放射性光线照射所导致的疾;而且体内的维生素C越多,越能增强白细胞中和有毒物质的能力;提高肠道吸收铁元素的能力,并且有益于血红蛋白的生成,存进红细胞的成长[2]。
维生素C自身的特性,使其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阳光照射、氧化、环境温度和酸碱度等[3]。以上所说的这些因素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含在抗坏血酸中。有关的实验证实,含有维生素C的液体,极不稳定,容易受光和温度的影响,但对于其自身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来说,却不容易受到以上所说的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使维生素C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利用,就要针对其稳定性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4]。在相关的实验中,我发现如果利用紫外光吸收光谱仪,并适当加入抗坏血酸,则会在265 nm处出现维生素C吸收的最大值,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温度等环境中的含有维生素C的液体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吸收光线的程度和其自身的稳定性对含有维生素C的物质的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日常的蔬菜,遇到高温后,便会使体内的维生素C的营养活性降低,也就丧失了营养价值[5]。再比如我们水果和新鲜的蔬菜,一定要存放在阴凉处,避免光晒。而且碱度高的话,也会对食物中的维生素C造成不利的影响[6]。我们日常中的食物之所以有各种味道是因为食品添加剂,但如果在其中没有抗氧化剂的存在,那么也不利于维生素C的保存,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含有维生素C的食品中通常都有维生素E,这就是利用维生素E的抗氧化性来保护维生素C不被损失[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显而易见,我们人体的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都离不开维生素C的存在,一个成年人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可达1500 mg,甚至可以达到3000 mg,这是维持我们身体机能不可获缺的营养元素[8]。我们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样也需要维生素C的参与,其主要的功效是:增加胶原蛋白的生成量,促进结缔组织的生长,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还可以排除体内的活性氧基团,使细胞免受伤害;提高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生率;增进对铁元素的吸收等。尽管对人体来说维生素C是一种很重要的营养物质,但摄入过多或过少的维生素C都是不利于人体的,超出限定用量时还会引起人体不适,甚至是病变[9]。维生素C少的情况比如,倘若没有维生素C的存在,会发生造血困难,出现牙龈萎缩或退化、牙龈容易破裂出血,甚至会导致胃、肠、肾脏等体内诸多器官的出血等坏血病症状的出现[10];但是维生素C过量摄入,也会产生对人体的不利,在过去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已证明,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引起腹泻、皮疹、胃酸过多、胃液反流、血管内溶血或凝血、草酸及尿酸结石、加快动脉硬化等。儿童过量服用后还易患骨病[11]。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天然的果蔬或强化提取的食品及药物摄入维生素C时,应注意科学的剂量,或咨询专业医药人员[12]。
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维生素,它存在于新鲜蔬果中的形态主要是还原型维生素C。维生素C不仅在日用化工、食品、生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还广泛应用于临床[13]。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以来,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的益完善,随之产生了越来越多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14]。当下有关测量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荧光法、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和测量碘含量法等几种方法[15]。其中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紫外光的分光方法,这种方法根据液体中维生素C在紫外光区域内265 nm处的吸收量而设立的一种方法。由于果蔬中共存成分复杂,部分组成成分或许在波长265 nm处也有吸收,因此需扣除干扰物质所产生的吸光值[16]。当前关于报道校正基体干扰的方法存在两种,一种是根据碱度较高的液体的破坏性,来抵抗抗坏血酸,另一种是依靠金属离子的氧化性质来破坏抗坏血酸,在根据前后各一次的对光度的吸收的差值来测量物质中维生素C的含量[17]。虽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便捷、迅速、便宜,但丝毫不影响其对有色样品的实验结果,因此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生活水平。膳食结构的改变和饮食的多样化,饮用自制鲜榨果汁成为许多家庭的时尚选择。果汁因“绿色、营养、环保、健康”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青睐,成为日常生活的常见饮品[18]。
之所以维生素C遇水后的溶液表现的极为不稳定,易氧化,且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因为烯二醇结构的存在。对于这些现象的实验研究可以对含有维生素C溶液的保存、食物中维生素C的提取和对样本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精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19]。由于在酸性的液体中维生素C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以往的论述报告都是利用各种含有酸性的液体来充当实验用溶液[20]。鉴于相关的溶液一些特性,以往的实验也只是大概的阐述了一些要快速操作,而对于所具有的时间却没有明确的论述,一些论文也只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进行探究。比如,有的学者采取煮沸之后再冷却的蒸馏水为溶液来提取维生素C。10分钟吸光度减小10%,2小时减小20%。张立科等采用偏磷酸和乙酸(体积比为 3:7)混酸溶液配制维生素 C 溶液,必须在90分钟内进行测定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否则定量结果准确度受到影响[21]。可见,上述方法配制出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分解现象严重,因此,有必要对维生素C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以提高维生素C的稳定性,这对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尤为重要[2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5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