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叶黄酮的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目 录
1概述 1
1.1柿叶黄酮化学成分的研究 1
1.2柿叶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 1
1.2.1降血糖作用 1
1.2.2抗氧化作用 2
1.2.3止血作用 2
1.2.4对心血管及神经组织保护作用 2
1.2.5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2
1.3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2
1.3.1糖尿病的诊断 3
1.3.2糖尿病的发病率及趋势 3
1.4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3
1.5黄酮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4
1.5.1槲皮黄素 4
1.5.2杨梅素 4
1.5.3水飞蓟素 4
1.6中药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4
1.6.1抗脂质过氧化与清除自由基 5
1.6.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5
1.6.3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5
1.7研究柿叶黄酮降血糖活性的意义 5
2柿叶黄酮的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7
2.1仪器与试剂 7
2.1.1仪器 7
2.1.2试剂 7
2.2试验方法 7
2.2.1柿叶黄酮的制备 8
2.2.2溶液的配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8
2.2.3 PNP标准曲线的绘制 9
2.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测定 10
2.3结果与分析 11
3小结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1概述
柿叶为柿树科柿树属(Diospyros)植物柿(Diospyroskaki L.f.)的新鲜或干燥的叶片。味微甘、苦、性凉,其为药载于明代的药籍《滇南本草》[1]。柿叶具有生津消渴,杀菌消毒,治咳喘,体内出血,抗癌防癌,消肺气胀,软化血管等多种药理作用[2]。柿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例如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及铁、锌、钙、芦丁、黄酮苷、维生素C、胆碱等多种化学成分[3],所以慢慢的被人们所关注。
1.1柿叶黄酮化学成分的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柿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还原糖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以、多酚类化合物及黄酮类化合物等[4]。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2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在大自然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在柿叶的众多化学成分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最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也是药理作用最广泛的化学成分之一[5]。目前,从柿叶中已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芸香甙、异鼠李素、黄芪总皂苷、异棚皮素、槲皮素7OβD鼠李糖苷、3,4,5,7四羟基黄酮3OαL鼠李糖苷、金丝桃甙、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糖苷、3,4,5,7四羟基黄酮3βD木糖苷、杨梅皮苷等[67]。
1.2柿叶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
植物黄酮来源广泛,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柿叶黄酮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止血、抗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1.2.1降血糖作用
王明贤[8]等人采用酶抑制剂筛选模型观察柿叶黄酮0.258.0mgmL1对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用人类结肠癌细胞株(Caco2)细胞筛选模型观察柿叶黄酮0.1mgmL1对麦芽糖酶、蔗糖酶的作用。在酶抑制剂筛选模型体外实验中,FLDK对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当质量浓度达8.0mgL1时,其对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的抑制作用均超过70%。在人类结肠Caco2细胞中,FLDK对蔗糖酶、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均超过75%。FLDK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糖尿病。
1.2.2抗氧化作用
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能够引起体内的抗氧化体系不足,导致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类物质及非酶抗氧化物质失衡,从而引发机体衰老或者其他疾病。有人研究发现[9]柿叶中的黄酮化合物能够有效的清除体内自由基,可以阻止红细胞膜、肝、脾等脏器的生物膜被氧化破坏,起到保护作用,表明柿叶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
1.2.3止血作用
辛宁[10]等人通过实验证明,柿叶黄酮能使小鼠出血时间缩短 44.7%,凝血时间缩短 34.3%,用药四天后小鼠出血时间缩短 62.5%,凝血时间缩短70%。得出柿叶黄酮对小鼠早孕期和中孕期药物流产后 ‘的宫体内异常出血,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1.2.4对心血管及神经组织保护作用
孙懿[11]等人通过实验证明,柿叶黄酮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期研究显示,柿叶黄酮可通过抑制心脏,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和扩张外周血管起到降血压、保护血管作用。近期也有发现,柿叶黄酮能抑制淋巴细胞与神经细胞的粘附,从而起到对神经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见柿叶黄酮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起到对心血管及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
1.2.5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董晓宁[12] 等人柿叶提取的黄酮能明显抑制抗体的形成,并能有效防止淋巴细胞对羊红细胞(SRBC)的溶血作用;大剂量使用对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及刀豆素 A(Conconvalina,ConA)诱导兔心脏血淋巴细胞转化有抑制作用,小剂量则无明显影响。表明柿叶提取的黄酮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及保护羊红细胞膜下不致溶血的作用,大剂量时可抑制细胞免疫。
1.3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存作用下,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渐进性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成为代谢性疾病群。主要以高血糖为标志,随着糖尿病的变迁,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等并发症。因此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3]。
1.3.1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4]:(1)正常值的血糖浓度:空腹静脉血糖3.9~6.16.1mmol/L;餐后血糖浓度:2h≤7.8mmol/L。(2)高血糖诊断值:空腹血糖浓度(禁食812h) ≥7.0mmol/L:(3)随机血糖浓度:(任何时间)或餐后2h的血糖浓度≥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5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