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榄增殖培养研究
目 录
1金果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1金果榄的概述 1
1.2金果榄生物学现状 1
1.3金果榄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应用 2
1.4金果榄的采收加工方面的研究 2
2金果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发展 3
2.1植物组织培养的来源 3
2.2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3
2.3金果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现状 4
2.4金果榄组织培养的方式 4
3研究内容 5
3.1实验目的 5
3.2实验条件 5
3.2.1实验材料的准备 5
3.2.2实验试剂 5
3.2.3室验培养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5
3.2.3实验仪器 5
3.2.4实验环境 5
3.2.5培养基的配制 6
3.2.6实验材料的预处理和消毒灭菌 6
3.3实验方法 6
3.3.1金果榄叶片的初代诱导培养 6
3.3.2金果榄叶片的继代增值培养 7
3.3.3数值计算 7
3.3.4数据分析 8
4结果与分析 9
4.1影响金果榄外植体生长发育的生长调节剂配比 9
4.1.1初代诱导培养最佳生长调节剂配比的确定 9
4.1.2继代增值培养最佳生长调节剂配比的确定 11
5结论与讨论 13
5.1结论 13
5.2讨论 13
5.2.1关于褐化 14
5.2.2关于污染 14
5.2.3关于死亡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1金果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金果榄的概述
金果榄主要分布于长江与珠江的风水岭以南到中印半岛,青牛胆分布于秦淮线以南到长江与珠江的风水岭。21世纪初,在广西、南宁、金秀,云南,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西均有采集到金果榄标本,其自然分布于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江西、四川、陕西等地。
在广西龙州,金果榄少量地生长在因风化而滚落于峰底的岩石缝隙中,岩石被风化后其缝隙间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金果榄破土而出之后将其叶藤依附在岩石和树干上。龙州本地自产金果榄本身少之又少,加上极度采集,现在基本处于濒危状态。在云南福贡,金果榄生长于岩石旁石隙肥沃土壤之中。由于在文革中兴起的中草药热潮,全民上山挖草药,导致现在金果榄资源不到文革前十分之一[1,2]。因此,希望当地政府在传统产地把金果榄录入野生植物保护名单,加强检验,限制过度采集。与此同时,在金果榄的生长区内,也应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从而防止其被盗采和盗挖。科研人员同时也应通过研究金果榄的生态习性而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人工栽培。
1.2金果榄生物学现状
本品呈不规则长圆块状或陀螺型,长412 cm,直径27 cm。外皮为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略深并且密集的纵横褶皱。表质硬实,不易碎裂,横切面淡黄色,外部可见部分导管束为放射状,颜色为深褐色。气味小,味道极苦。粉渣为浅黄色或浅灰色。厚壁组织细胞分布密集,浅黄色或黄色,呈圆柱状或星芒状,直径1866 µm,壁多三面增厚,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草酸钙方晶显示为不规则长方体状,半径214µm。木栓细胞浅棕色或深黄色,形状多为不规则形,较木质化。含淀粉量较大,多表现为球形、圆柱状或星芒状,半径大概在120 µm;人字状、点形或弧形的脐点,36分粒构成复粒[3]。金果榄块根含掌叶防己碱(P alm at ine)和咖伦宾(Columbin),金果榄根茎含非洲防己苦素、巴马亭、金果榄贰( T inoside)。异非洲防己苦素,根含巴马亭、药根碱、非洲防已碱、干金藤碱( Stepharanin小Dehydrodiscretamine,蝙蝠葛碱和木兰花碱[4]。
1.3金果榄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应用
金果榄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二菇类化合物、小果碱型生物碱、阿朴菲类生物碱,植物甾醇等[5]。青牛胆为金果榄的一种,金果榄作为传统的中药,有着降火消毒、消炎镇痛的功效。有研究报道[6]说金果榄同时还具有溃疡的愈合、体外抗炎、抗菌的作用。例如慢性咽炎、肠炎等;外用浸膏、磨汁、搓捈、调搓,可治疗静脉炎类、蛇毒等症状。
1.4金果榄的采收加工方面的研究
金果榄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抗生素的中药。其主要资源多为野生挖掘,不过因为其药用价值被开发后,近年多处野生资源被采集殆尽,并且金果榄的生长周期为13年,自我繁殖能力较低,使得金果榄的野生资源接近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所以其采集周期以及加工方法突显的很重要。在采集方面,有报道称它的浸出体和巴马汀的所占比与其成长年限呈正比,培育1至3年期间巴马汀累积速度较快,3年生植株块根巴马汀含量即可达到0.187%,采收季节若能被推后一些,其浸出物的含量还会继续增加。在药物加工方面,在高温烘烤环境下,切片的烘干时间随着薄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干燥后的金果榄,质地变的坚硬,分割也变的困难,不利于中成药的配伍和提取加工,而切片对品质影响不大,且能灵活分取剂量,便于粉碎以及提取,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切片厚度[7]。
2金果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发展
2.1植物组织培养的来源
早在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G.HaberL[8]就推测出植物体细胞在其特定的环境下条件下,是可以发育成完整植株的[9]。因此,他首次提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到1952年,J.B.Rautien和L.Gnickel[10]通过实验得到了植物细胞的培养条件,直到1958年,Steward和ShantZ[11]用培养的方法成功诱导出胚状体并使其发育为完整植株,植物组织培养从此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直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组织培养正式成为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快速育苗方式。
2.2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不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具体见表2.1
表2.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作用、特点及其应用[12,13]
应用
作用
特点
农业科学领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5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