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提取物通过vegf对肝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 录
1 概述 1
1.1 雷公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1
1.1.1 二萜类化合物 2
1.1.2 三萜类化合物 2
1.1.3 倍半萜类化合物 2
1.1.4 其他成分 2
1.2 雷公藤甲素药理作用研究 2
1.2.1 免疫抑制作用 2
1.2.2 抗炎作用 3
1.2.3 抗生育作用 3
1.2.4抗肿瘤作用 3
1.3雷公藤甲素抗肝癌活性的研究 4
1.3.1雷公藤甲素对肝癌血管生成的作用 4
1.3.2 VEGF促进血管生成作用机制 5
1.3.3雷公藤甲素通过VEGF对肝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5
1.4 意义 6
2实验 7
2.1 仪器与试剂 7
2.2 配药 7
2.3 细胞培养 7
2.4 MTT法检测TP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8
2.5 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 8
2.6 RTPCR检测HepG2细胞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8
2.7 数据处理 9
3实验结果 10
3.1 TP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10
3.2 TP对肝癌HepG2细胞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10
3.3 TP对肝癌HepG2细胞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11
4讨论 1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概述
中草药作为我国瑰宝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随着我们现代生活的发展,对于中草药的研究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作为一种优秀的中草药,有着悠长、广泛应用历史。它属于卫矛科里雷公藤属植物里面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把它叫做菜虫中药、红药及水莽草等等。一般情况下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与西南地区,长在山坡上、山谷上以及溪边灌木林里面。一般性状为气微、特异,味苦微辛,有剧毒作用。
雷公藤的根为歪曲的圆柱形状,茎有残基结构,直径为0.5到3厘米,作为商品使用过程中一般都切成长短不等的块段形状,表面粗糙,有环状以及半环状的裂痕;栓皮部位容易掉落,掉落之处显出橙黄的颜色。皮部剥离之后露出黄色和白色的木质部。材质比较牢固,用力将其折断之时粉尘飞扬,断面具有纤维结构;雷公藤的生长期限较长,一般为34年就能采收使用,在秋季之时挖出,将根上的土壤用力抖净,在太阳下晒干或着去皮之后晒干。
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 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又叫雷公藤内酯醇。它还是一个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具有多种功效,包括抗氧化、抗类风湿和抗老年性痴呆症以及抗肿瘤等。在国内学者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TP具有抗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而肿瘤生长过程依赖血液供应,从而生成新的血管,而新血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和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基础活动。所以在癌症进行科研方面,科研人员对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致。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路径又在这个环节起决定性的作用。
1.1 雷公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雷公藤化学成分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已在其中中分离得到450多种成分,,其组成的成分都比较复杂,并且大多为萜类化合物。而这其中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还包括一些三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吡啶生物碱类等以及其他类成分。对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以TP为先导化合物的在研究新药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中未见有人进行过较为全面的综述报道;且生物碱、二萜类等许多成分不仅是有效成分还是有毒成分,有“中药皮质激素”之称[1]。
1.1.1 二萜类化合物
雷公藤二萜通常分为三类,这些化合物均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活性,包括报道的环氧二萜内酯[2]。TP是雷公藤中活性成分很高的环氧型二萜内酯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具有广谱性及高效性[3]。国内外研究雷公藤的专家大部分认为,在对TP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修饰的情况下能显著降低其毒理作用,可以将其开发为一个新的抗肿瘤化疗药物。
1.1.2 三萜类化合物
雷公藤三萜类化合物通常也存在于三种物种中,包括木栓烷型和齐墩果烷的类型以及乌苏烷的类型。其中,雷公藤红素以非常低的浓度抑制炎症反应,但容易导致细胞凋亡。彭晓云等人[4]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后得到一种物质;杨光忠[5]等人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结构分析以后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
1.1.3 倍半萜类化合物
综合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倍半萜类的成分组成比较复杂,包括74种,其中大多为二氢呋喃型倍半萜化合物。截至目前,雷公藤倍半萜类生物碱有多种,包括雷公藤次碱以及雷公藤吉碱等。从目前对分离得到30多个生物碱的研究发现,都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效果,此外还发现了3种倍半萜生物碱,主要用来治愈HIV病毒,其治疗较明显。
1.1.4 其他成分
包括糖类以及醇类等,还包括一些微量元素等。
1.2 雷公藤甲素药理作用研究
1.2.1 免疫抑制作用
在对动物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后发现雷公藤甲素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如邵静芳等人[6]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结构的分析,雷公藤甲素能明显抑制增殖反应,在浓度增加的情况下它的抑制作用也在慢慢上升。在对淋巴细胞作用的情况下从而对免疫系统产生作用的是雷公藤甲素的作用机制。刘栋[7]等人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的诱导作用进行了许许多多的科研,最终发现雷公藤甲素的作用和细胞所在的周期以及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
1.2.2 抗炎作用
80年代初的实验已经证明: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的是雷公藤总甙和总生物碱以及昆明山海棠这几种物质,同时这几种物质本身没有皮质激素功能,也没有去痛效果,猜测抗炎性致痛介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王长征等人[8]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许许多多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雷公藤甲素有能够显著降低动物模型的气道反应性,猜测与嗜酸性的粒细胞存在联系,同时在豚鼠的反应性中嗜酸性细胞和气道上皮可能存在相关作用。而雷公藤甲素为治愈哮喘提供了新思路。雷公藤对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的同时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和垂体以及肾上腺轴从而产生抗炎作用。
1.2.3 抗生育作用
为了研究雷公藤在抗生育方面的应用,林元藻等人[9]证实了雷公藤内酯醇在应用过程中对雄性睾丸匀浆中果糖和酸性磷酸酶的检测。据推测,降低精液质量是雷公藤内酯的作用之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5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