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秦艽抗炎镇痛作用实验研究
目 录
1 绪论 1
1.1 大叶秦艽的植物学特征 1
1.2 大叶秦艽的传统应用 2
1.3 大叶秦艽的现代研究 3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5
2 实验内容 6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
2.2 大叶秦艽醇提液的制备 6
2.3 炎症模型的建造 7
2.4 痛症模型的建造 8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9
3.1 炎症小鼠模型实验结果 9
3.2 痛症小鼠模型实验结果 13
4 结果与讨论 14
5 总结 15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绪论
秦艽(???????????????????????????????? ????????????????????????ℎ???????????????? ????????????????)作为祛风湿热常用的一种中药,在我国有比较深远的药用历史,在历代本草中有比较多的收藏,内容基本上相同。秦艽是一味中药,一开始记录在《本经》,在其中的中品部分,《名医别录》的里面这样描述到:秦艽生长在山谷里,弘景这样描述到:如今出自甘肃等地,根是土黄色并且有罗纹在一起相互纠缠的,色泽为黄白色的是最好的。苏颂说:现如今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在陕西有很多这种植物,它的根是土色且有点黄色,在一起相互纠缠,大概有一尺长,既有粗的又有细的。枝干高大概五六寸...六月中盛开紫色,像葛的花...每在春天还有秋天采根在阴凉处晒干[1]。”载“生山谷”,后历年的本草都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载“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文交纠者佳,故名秦艽”[2]。本草史上对秦艽的形态描述记载很多是药材的性质还有状态,《雷公炮炙论》说: “但凡要使用秦艽就必须在脚纹的地方辨认它,左纹为秦,右纹为艽。”《本草备要》这本古籍都赞同雷公的说法,左纹是最好的。而商品用的秦艽,左右纹都有[3]。对于植物的形状描绘最早记录在《图经本草》,记载:秦艽它的根是土色且有些黄色,根在互相缠绕,比一尺还要长。根是有粗的也有细的,总体有五寸六寸高。它的枝叶很茂盛并且和它的枝节相连,都是绿色的,就像莴笋的叶子一样,它一般在每年的六月份开花,开的花是紫色的,就像葛根的花差不多,六月就结了果实种子。还有附录一张它的图片。《植物名实图考》里面说到,秦艽的叶子像莴笋叶枝和叶子都是绿色。古代典籍里所描绘的陕西的秦艽还有石洲的秦艽,都很像秦艽这种中药。根据《证类本草》所描绘的秦艽图可以看出以往所用的秦艽就是现在的大叶秦艽,并且它是龙胆科属的[4]。
大叶秦艽的植物学特征
在历史的记载中说到,秦艽是一种多年生的植物。秦艽实际属于草本的,长势向上或者斜向上枝干没有分支。根是比较粗的,并且大。呈柱子状,弯弯曲曲,不是特别直,并且有很少的其他杂根。茎秆也是柱子状最底下有些残缺的叶子包裹着茎秆上没有毛状物。茎秆高大约二十到六十厘米,底下的叶子是呈莲座状的;在茎秆上的叶子是相对而生的,在最底下重合。秦艽的叶子是披针形或者锥状的,有十到二十五公分长,而到四公分宽,叶子的最前面是尖尖的,有五条叶脉。开花的形状像伞一样,一般在枝干的顶部开。在六到八月开花,九到十月结果。[5]
1.2 大叶秦艽的传统应用
大叶秦艽这种中药,它的性味是辛,苦的。它有祛风湿热,还有治疗疼痛的作用,而且还有补的作用。在治疗风湿痹痛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还可以治疗筋脉拘挛的病症。骨节酸痛的也可以应用。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湿三种邪气夹杂在一起,容易发展为痹症。痹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风寒湿这三种邪气侵犯机体。使得经脉发生阻塞,其还有血的运动发生阻滞从而导致人的关节,肌肉等产生病的表现。严重的时候可以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变化。痹者,阻塞不通之意,其病以反复发作和渐进性为特点,临床表现为重中之重病情重、病程长、缠绵难愈三大特点[6]。大叶秦艽具有很好的治疗痹症的作用是因为它是具有辛味,辛味可以散寒,还有大叶秦艽还具有苦味,苦味可以泄。因此把秦艽称作为风药中的润剂。由于风湿导致的痛症,屈伸不利的,关节酸疼的,不管是得病多久,都可以搭配其他的药一起用。由于秦艽性味偏凉,所以还具有兼清虚热的作用,所以对于热所导致的痛具有更大的作用。处方上较多搭配防己,络石藤等。如果要搭配天麻,羌活,等,能够用于风寒湿痹的治疗,例如秦艽天麻汤。
用于医治中风,秦艽是一味可以治疗此疾病的药物,因为秦艽能够祛风邪,还可以疏通经络,擅长荣血生筋。,可以用来治疗半身不遂,舌头僵硬的病。或单用,或与其他药合用。如果和防风升麻等同用,可以用来治中风言语不清,怕风的,例秦艽升麻汤。如果和当归等一起使用,可以治血虚中风,例秦艽汤。
单用大叶秦艽研磨成末口服,可以治疗湿热黄疸。因为秦艽味苦可以降泄,清肝胆。例山茵陈丸,就是和茵陈等一起使用。
血虚的患者有潮热的感觉,小孩子由于积食引起的发热,都可以用大叶秦艽来治疗。所以大叶秦艽也是治疗血虚而发热的一味很重要的药。治疗血虚而发热,经常和青蒿等一起使用。比如秦艽鳖甲散。如果和人参等一起使用,可以治疗咳嗽肺部的疾病,如秦艽扶羸汤。用于治疗小孩子积食引起的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作用均与抗炎镇痛药理作用相关。[7]
1.3 大叶秦艽的现代研究
1.3.1 大叶秦艽主要成分研究现状
曾经许多的研究大叶秦艽的学者认为,秦艽中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类。在近60年前,有位专家和他的同事从大叶秦艽中提取分离出了多种生物碱,分别为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后来,又有研究的学者指出它里面没有生物碱。后来学者解释到,由于前人在提取成分时使用了氨液,所以导致提取出来的成分显碱性,并且说到,秦艽里的成分其实为裂环环烯醚萜苷类。而且学者们进行了实验验证,证实了这个说法。后来人们在提取主要成分过程中,改变了提取溶剂,得到的物质就不一样,更加说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陈千良等以陕产的为提取原料,从中共获得11个化合物,与对照品对照,鉴定出了八个化合物。脂溶部分4个。内酯类:红白金花内酯。酮类:5−羧基−3,4−二氢−1H2苯并吡喃−1−酮。酸性物质:栎瘿酸,齐墩果酸。溶于水的有4个。苷类: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5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