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响应面法优化野西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附件)

2021-04-11 17:1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的 本文旨在对野西瓜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讨,以期为野西瓜的有效利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方法 以野西瓜总黄酮提取的三个主要因素(甲醇浓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自变量,总黄酮的紫外吸光值为响应值。根据其考察结果采用Design expert software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实验,求取最优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提取野西瓜中总黄酮的最佳甲醇浓度为24%,最佳超声时间为28 min,最佳液料比为46 mL/g。结论 本文确定了提取野西瓜中总黄酮的最佳甲醇浓度、最佳超声时间、最佳液料比。关键词 野西瓜,总黄酮,紫外吸收,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实验
目 录
1 引言 1
1.1 化学成分研究 1
1.2 野西瓜药理作用研究 3
1.3 结语 5
2 实验部分 5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5
2.2 实验药材与试剂 6
2.3 实验方案 7
3 结果与分析 9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9
3.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12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野西瓜(Capparis spinosa L.)为山柑科山柑属(Capparis)植物,别名为西洋风碟木、刺山柑、续随子等,是一种生长在高辐照度气候条件下的多年生藤本状蔓生半灌木,原产于地中海盆地,从大西洋海岸的加那利群岛和摩洛哥克里米亚和亚美尼亚到黑海,里海,东至伊朗。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甘肃、新疆等地,是当地一种常用民族药物,同时也是优良的防沙、固沙植物。作为民族药,野西瓜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国,但在当时仅仅用于中草药方面,随后其花蕾作为一种烹调的食用香料出现,沿用至今。在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对野西瓜的初步研究,最早记录于《新疆中草药》,后又被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分册》收载[1]。野西瓜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疲劳、抗血糖血脂、杀虫之功效,外用患处医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疮毒[2]。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野西瓜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药用价值,故采用响应面法对野西瓜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期为野西瓜的有效利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1.1 化学成分研究
1.1.1 黄酮类化合物
Mohamed Sharaf[3]等曾对白花菜科的3种山柑属植物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了23种黄酮类成分,如图表1所示。其中,野西瓜中黄酮类成分主要是槲皮素3芸香糖苷、槲皮素7芸香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7鼠李糖苷以及山柰酚3芸香糖苷。经过研究者深入研究,于2000年又发现槲皮素3O[6αL鼠李糖苷基葡萄糖苷基]葡萄糖苷成分。
//
山柰酚母核 槲皮素母核
表1 野西瓜黄酮类化合物(部分)
黄酮类化合物名称
取代基
R1
R2
R3
R4
山柰酚
OH
OH
OH
OH
山柰酚7鼠李糖基
OH
rha
OH
OH
山柰酚3芸香糖苷
OH
OH
OH
rut
山柰酚3,7二鼠李糖苷
OH
rha
OH
rha
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苷
OH
rha
OH
glc
山柰酚3鼠李糖苷7葡萄糖苷
OH
glc
OH
rha
槲皮素
OH
OH
OH
OH
槲皮素7鼠李糖苷
OH
rha
OH
OH
槲皮素3芸香糖苷
OH
OH
OH
rut
槲皮素7芸香糖苷
OH
rut
OH
OH
槲皮素3,7二鼠李糖苷
OH
rha
OH
rha
槲皮素3葡萄糖苷7鼠李糖苷
OH
rha
OH
glc
1.1.2 挥发油类化合物
在野西瓜的所有部位中,相比挥发油含量,其果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叶。但是,叶中成分种类最多,高达22种。其果实中成分种类为6种,根为5种。野西瓜各部位各成分在不同位置的量见下表2。
表2 野西瓜叶、成熟果实及根部位中挥发油成分
成分
保留指数
质量分数∕%

叶[4]
果实[5]

异硫氰酸甲酯
742

41.6
53.5
异硫氰酸异丙酯
837
11
52.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5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