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一万十亿单位硫酸新霉素发酵车间工艺流程设计(附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硫酸新霉素的研究进展 1
1.2 硫酸新霉素诱变育种 1
1.2.1紫外线诱变法 2
1.2.2辐射诱变 2
1.2.3化学诱变剂 2
1.3硫酸新霉素发酵 3
1.3.1影响新霉素发酵过程的因素 3
1.3.1.1培养温度对新霉素发酵的影响 3
1.3.1.2培养时间对新霉素发酵的影响 3
1.3.1.3 pH对新霉素发酵的影响 3
1.3.2发酵过程优化 3
1.4 硫酸新霉素检测方法 4
1.4.1 生物法(管碟法) 4
1.4.2 化学法 4
1.5 有待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5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1.7 小结 5
2 专题设计部分(发酵工段) 5
2.1 本次设计的任务和依据 5
2.1.1 编制设计说明书 5
2.1.2 绘制图表 6
2.1.3 本次设计的依据 6
2.2 发酵工艺设计 6
2.2.1 传统工艺 6
2.2.2 拟改进工艺 6
2.2.3 论证 7
2.3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7
2.3.1 基础数据的确定 7
2.3.2 培养基配方 9
2.3.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3 基础数据 9
2.3.4 物料衡算 10
2.3.5 热量衡算 13
2.4 设备计算与选型 15
2.4.1 设备计算 15
2.4.1.1 发酵罐 15
2.4.2 车间设备一览表(表4) 22
2.4.3 设备的安装 23
2.5 厂区设计 23
2.5.1 厂区设计原则 23
2.5.2 整株总平面设计 24
2.6 三废处理 25
2.6.1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25
2.7 经济效益估算 26
结 论 28
致 谢 29
参 考 文 献 30
1 引言
新霉素是首次发现的2剂量2脱钙氧链霉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其抗菌谱广,对G+、G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新霉素全身用药有显著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它仅限于口服或局部使用[2]。临床上主要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新霉素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家畜的生长。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绿色食品[3]。当前国内新霉素的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发酵周期长、过程复杂、产率低、单耗高、发酵水平波动大等问题,优良的青霉素菌种和完善的发酵工艺已经成了提高新霉素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步骤[3]。新霉素(Neomycin)没有紫外线吸收,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微生物测定法、柱前衍生法等、HPLCELSD法等,但是因为新霉素杂质中有一定组分的抗菌活性,微生物定检法只能提供总体效价,而且这个方法耗时比较长,所以并不能客观反映新霉素的含量。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在其他科研人员工作基础上,通过对比和改善实验放大,完善新霉素发酵车间工艺流程设计,提高硫酸新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1.1 硫酸新霉素的研究进展
舒卫宁[4]等研究表明新生大鼠体外培养的耳蜗毛细胞随着硫酸新霉素药物浓度的增加损失越严重,且从底回向顶回发展,表明硫酸新霉素对耳蜗毛细胞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崔保安[5]等通过测定硫酸新霉素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最小抑菌浓度,将硫酸新霉素注射液以不同剂量对人工诱发的雏鸡大肠杆菌病进行肌肉注射给药的实验性治疗,并与现在较常用的比较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的治疗效果。低剂量肌肉注射硫酸新霉素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较好。陈玉楼[6]也表示硫酸新霉素在兽医临床上对多种畜禽疾病防治具有良好的作用;杨芳芳[7]等人研究表明硫酸新霉素既可促进藻类生长,也可抑制藻类生长。其中低浓度的硫酸新霉素对中藻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硫酸新霉素对中藻类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2 硫酸新霉素诱变育种
突变育种(突变育种,突变选择)是指在人类条件下利用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导生物体的突变,并选择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诱变育种包括2个环节:
1)用合适的诱变方法处理大量分散的微生物细胞悬浮液,使绝大多数细胞死亡,使存活个体的变异频率大大增加。
2)设计一个有效的筛选方法,以消除负突变体,并选择突变株中具有最佳突变的菌株。
1.2.1 紫外线诱变法
腾慧[8]等人以弗氏链霉菌AS4.576为出发菌株,经4次紫外线诱变和紫外线LIC1处理后,随机选出214个菌落,首次筛选出13株抑菌>90%株。筛选菌株UV40S9(2),提高效价178倍,然后通过微波诱变获得菌株WB406,滴度比UV40S9(2)高15.2%。
1.2.2 辐射诱变
马林[9]等对新霉素产生菌费氏链霉菌进行中子辐射诱变和突变株筛选,获得不产新霉素的突变株。他以突变株为菌种,新霉素为底物,对发酵液进行高效液相分析,发现底物浓度、底物添加方式、接种,碳源,氮源等对新霉素转化影响程度不同。以转化条件优化参数进行转化大量培养,转化液经4步离子交换层析进行分离纯化,薄层层析检测纯化样品为单一斑点。采用薄层生物自显影对获得的对4种转化产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检测,发现4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具有抑制活性,1个样品对大白菜软腐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67578.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