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转移催化+双氧水催化氧化羟基反应研究(附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相转移催化剂简介 1
1.2 H2O2的绿色氧化研究进展 5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2 实验部分 8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8
2.2 分析方法 9
2.3 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9
2.4 催化剂筛选和工艺条件优化 10
3 结果与讨论 11
3.1 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11
3.2 催化剂筛选结果 13
3.3 杂多酸+相转移催化氧化工艺优化 15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引言
在化学合成反应中经常会碰到非均相反应,例如水相和有机相、固相和液相等。这种反应通常具有速度慢、产率低的缺点。在相转移催化剂(PTC)未被人们使用之前,通常用可以与水混溶的极性质子溶剂代替,如甲醇、异丙醇等;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后来,人们开始尝试极性非质子溶剂,如二甲亚砜(DMSO)、六甲基磷酰胺(HMPT)等。极性质子溶剂的特点是能够让阳离子发生溶剂化作用,使阳离子能够很好地溶于有机相中,但是也会因阴离子的溶剂化作用使化学反应的活性降低;虽然极性非质子溶剂中阴离子也会溶剂化,但相比之下较弱,故化学反应的活性是增强的。尽管极性非质子溶剂的使用提高了反应活性,但仍存在许多缺点,如昂贵,难以分离,难以回收溶剂等[1]。
20世纪70年代以后,PTC为人们研究有机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手段。相转移催化是指利用某一物质作为某个化学反应的载体,将两种或多种相互反应的物质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2],使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也能够顺利进行。相转移催化可用于实现许多常规合成方法无法完成的反应,并且产率高,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易于处理[3]。
1984年,Ortbega等[4]使用PTC将杂多酸阴离子转移到非极性溶剂中。杂多酸阴离子在相转移过程中可失去配位水分子,与一些有机溶剂和无机分子发生配位取代反应,形成新的配合物。有机阳离子由于具有疏水亲油性,所以可以改变杂多酸性质,从而形成有机阳离子和杂多酸阴离子组成的杂多酸有机盐类PTC [5]。杂多酸有机盐类PTC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PTC的发展,为一些有机合成开辟了新途径。
1.1 相转移催化剂简介
1.1.1 相转移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相转移催化一般是在两个不混溶的相(如水相与有机相)间进行,但它也可以在多个相之间进行[6]。
一般地,相转移催化反应包含两个步骤:反应物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转移的反应物与未转移的反应物反应[7]。
图1 PTC的反应机理
相转移催化剂QY中的阳离子Q+通常具有亲油性,所以能溶解于有机相中。Q+先与阴离子Y结合成能够溶于有机相的QY,然后转移到有机相中与RX反应生成RY。若无相转移催化剂,阴离子Y不能溶于有机相,则反应难以进行,反应效率将显著降低。
1.1.2 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
1.1.2.1 包结物结构类
包结物结构的PTC主要包括环糊精、冠醚等。这种类型的PTC在分子内具有空腔结构,并且通过PTC与反应分子的氢键、范德华力等形成包结物超分子结构,客体分子进入另一相释放,从而实现不同相的反应。丁国华等[8]利用β环糊精/苯酚/氯仿/NaOH体系合成了4羟基苯甲醛;王志远等[9]用冠醚PTC,以KMnO4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对硝基甲苯,制取对硝基苯甲酸。可见这类PTC在有机合成中较为常用。
图2 环糊精分子结构式 图3 18冠醚6分子结构式
1.1.2.2 聚已二醇类
聚乙二醇类的PTC主要包括PEG400、PEG600等。分子式为HO(CH2CH2O)nH(n=4~450)。这类PTC是可以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结构的长链分子。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聚乙二醇首先发生络合反应,然后再迁移至另一相与反应物反应[10]。蒋新宇等[11]就曾利用PEG类PTC,将苯甲醛与苯乙酮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查耳酮,并通过优化合成方案,使产率达到了80%;朱惠琴[12]也利用PEG400相转移催化合成了3硝基水杨酸。
另外,由于开链聚乙二醇具有无毒、便宜、易生物降解等诸多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许多亲和取代反应、缩合反应、氧化反应等。其还用于细胞融合,是一种生物遗传学中不可或缺的试剂。
1.1.2.3 季铵盐类
季铵盐,又称四级铵盐,通式为R4N+X,是一类被人们较早广泛使用的PTC。主要包括四丁基溴化铵(TB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等。作为PTC使用的一类季铵盐,发挥作用的是它的季铵阳离子。季铵阳离子与试剂阴离子结合成离子对,并利用其亲脂性将试剂阴离子带入有机相中,这极大地增加了阴离子的反应活性并进一步提高了反应速率和产率。
刑孔强等[13]利用季铵盐氯化苄基三乙铵(TEBA)为相转移催化剂,KMnO4为氧化剂,甲苯为原料,催化氧化制备苯甲酸。在此期间,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克服了以冠醚为催化剂常规制备的复杂、昂贵、高毒的缺点,还使反应时间缩短为2h,产率达到了72.1%;刘明等[14]也是采用氧化甲苯侧链的方法制备苯甲酸,氧化剂和原料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CTMAB催化剂,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至1.5h,产率却只有47.8%;王晓丽等[15]则利用30%H2O2/TBAB/NaHSO4.H2O/苯甲醛作为反应体系,反应时间虽然有3.04.0h,但是产率却有86.5%。
(a) (b)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6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