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法优化黄芩中黄芩苷的
目 录
1 药材背景 1
1.1 研究背景 1
1.2 黄芩药理活性 1
1.2.1 抗菌、抗病毒作用 1
1.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
1.2.3 抗炎、抗过敏作用 2
1.2.4 抗肿瘤作用 2
1.2.5 保护肝脏作用 2
1.2.6糖尿病肾病 2
1.2.7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
1.3 黄芩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3
1.3.1 脑梗死 3
1.3.2 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3
1.3.3 治疗湿疹 3
1.4 化学成分研究 4
1.4.1 黄酮类化合物 4
1.4.2 多糖类 4
1.4.3 挥发油 4
1.5 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研究综述 5
1.5.1 水提醇沉法 5
1.5.2 微波提取法 5
1.5.3 超声波提取法 5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2 研究方法 7
2.1 原料与仪器 7
2.1.1 原料 7
2.1.2 仪器和试剂 7
2.2 实验方法 7
2.2.1 黄芩苷的提取 7
2.2.2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8
2.2.3 精密度试验 8
2.2.4 稳定性试验 8
2.2.5 重复性试验 9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3 单因素实验 9
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10
2.5 模型的优化验证 10
3 结果与分析 11
3.1 标准曲线的测定 11
3.2 精密度试验结果分析 11
3.3 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11
3.4 重复性试验结果分析 12
3.5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12
3.5.1 料液比对黄芩中黄芩苷得率的影响 12
3.5.2 提取时间对黄芩中黄芩苷得率的影响 12
3.5.3 提取次数对黄芩中黄芩苷得率的影响 13
3.5.4 乙醇体积分数对黄芩中黄芩苷得率的影响 14
3.6 响应面分析法实验结果分析 14
3.6.1 试验设计 14
3.6.2 结果与分析 15
3.6.3 响应面分析 16
3.7 模型的优化验证 19
结 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1 药材背景
1.1 研究背景
黄芩为我国普遍使用的传统中药材,最早在我国《本经》、《别录》、《药性论》等多部典著中都有记载,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别名土金茶根[1],常常生长在
山坡山顶相对来说比较干燥的地方。地底下积水或者是雨水多的情况下会导致生长不良,土壤的酸碱度为中性与微碱性最好,产于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
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我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黄芩在我国药用时间比较长,其药用部位主要是它的根部,属于是直根系,并且主根中黄芩苷的含量较高,此现象在前三年的生长状况下尤为突出,从第四
年开始主根开始出现枯心,并且每年都重量都在增加,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越来越少。有安胎止血、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效。其主要成分是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常温下为淡黄色粉末,味苦[2],它主要有抗人体血栓的形成、降低胆固醇、抗炎等效果比较明显的生物活性和抗变态反应、缓解哮喘等药理作用。
1.2 黄芩药理活性
在传统中医的用药理//中习惯性的认为黄芩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和止血安胎这几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大量研究表明[3],它还具有比较强的抗菌性,人们服用完了以后不会产生抗药性,现在在临床治疗方面主
要用于肺热引起的肺炎和由于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咳嗽之中,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应用于温热病、黄疸、痢疾和咳血等症状的治疗,而且在治疗高血压中也有广泛应用。此外,黄芩的药理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抗菌、抗病毒作用
黄芩中黄芩苷可以有效抑制体外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而且还对能导致病性皮肤的真菌起到有效的阻碍作用,通过相关研究发现,黄芩拥有较强的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属于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范围较广,还能防治部分病毒[4]。黄芩苷元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其对白色念珠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1.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黄芩对I型变态过敏反应和人体免疫反应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首先是阻抑炎性介质释放及生成,具体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对肥大细胞膜进行稳定后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并且有效提高机体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和效果。
1.2.3 抗炎、抗过敏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6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