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菌芝总黄酮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 录
1绪论 1
1.1实验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
1.2 桦菌芝的概述 1
1.2.1原植物形态及资源分布 1
1.2.2药材形态 2
1.2.3化学成分 2
1.2.4药理作用 2
2桦菌芝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试验研究 5
2.1引言 5
2.2试药与试剂和仪器 5
2.2.1试药与试剂 5
2.2.2 仪器 5
2.3 实验方法 5
2.3.1桦菌芝的预处理 5
2.3.2桦菌芝总黄酮的提取 6
2.3.3 桦菌芝黄酮溶液的配制 6
2.3.4 BHT和VC溶液的配置 6
2.3.5DPPH自由基的清除试验设计 6
2.3.6ABTS自由基的清除试验设计 7
2.4结果与分析 8
3桦菌芝总黄酮的抑菌活性试验研究 10
3.1引言 10
3.2试药与试剂和仪器 10
3.2.1试药与试剂 10
3.2.2仪器 10
3.3 实验方法 10
3.3.1待测样品的制备 10
3.3.2培养基的制备 11
3.3.3细菌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11
3.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3.4含菌平板制备 11
3.3.5滤纸片法 11
3.3.6桦菌芝总黄酮MIC和MBC的测定 11
3.4结果与分析 12
3.4.1抑菌圈的确定 12
3.4.2MIC和MBC值的确定 12
4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7
致谢 20
1 绪论
1.1 实验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黄酮类化合物是最大最常见的一类化合物,通过临床经验得知它有医用价值,如一些心肌需要大量氧气的患者来说,使用了含黄酮类的药物可以减小心肌的耗氧量;再比如一些免疫力低的患者,引用了含黄酮类的药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还可以抗衰老等等一些其他功能[12]。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变好,现在的人也愈来愈注重养生,加之像这种天然植物药有着天然,绿色,低毒,治本等优点,因此人们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植物药,用于临床治疗。临床实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很广,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瞩目。
到现在,从实验研究中得知黄酮类的化合物单体已有8000多种,其中大部分都有颜色,而且这些单体都存在植物体内,大多数的单体是和糖结合的,形成了配基的结构,只有一小部分是以单体本身独立存在的,不和其他任意成分结合。这些单体的主要结构是黄酮,即为它的母核结构,其结构的特征是拥有C6C3C6的结构,母核旁边还结合一些取代基。植物发生次生代谢反应后的产物中有黄酮类的单体化合物,其中大多数可以在植物的组织中找到,因此这些化合物就广泛的遍布在植物世界中,经常可以在芸香科植物、豆科植物、菊科植物等其他科的植物中找到[3]。
1.2 桦菌芝的概述
桦菌芝,俗名又叫木蹄,其科是多孔菌科,其属是褐层孔属的一类真菌类植物桦菌芝Pyropolyporus fomentarius(L ex Fr )Teng。这一类菌类拥有很久远的历史药用价值,例如:在1819世纪这一期间,人们曾用它们作伤口处的包扎绷带[4];在中国的民间,因为它有消积,抗癌的功效,就因此用于治疗临床上的小儿食积、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56];在日本,因为它有滋补作用和对多种疾病均有预防治疗作用,所以桦菌芝被人们用来制作茶饮[7]。
1.2.1 原植物形态及资源分布
性苦、淡,平。它的生长情况是多年生植物,没有柄。该菌的菌帽的形状是马蹄状,它的颜色最主要的是灰色,还有的颜色是浅褐色或者是黑色;它的皮壳上有较厚的角质层和较厚的层纹;其菌肉的肉质特点为软栓质,颜色像铁锈的颜色一样;接下来的结构是菌管,菌管有很多层,但是每一层和每一层的分割不是特别明显,每层菌管的厚度有3~5毫米,它的颜色没有菌肉的颜色那么深,相对比较浅;最后就是管口,管口的形状为圆形状,管口的颜色有2种,一种为灰色,另一种是浅褐色,管口的分布比较密,每一毫米处就会附着3~4个管口;桦菌芝的孢子形状是长椭圆形。
可以在树木的树干上发现桦菌芝的存在,大部分生长在桦树或者栎树的树干上,还有的生长在长有阔叶树特征树的树干上。桦菌芝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比如在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这两个省份可以找到桦菌芝;还有内蒙古、河北和山西;中原地区的河南和陕西二省;西北地区的甘肃和新疆;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均有分布[8]。
1.2.2 药材形态
这个药材是以该桦芝菌的菌体入药,用漂洗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杂质,放在太阳下晒干就可以得到药用药材了。
1.2.3 化学成分
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从桦菌芝的乙醇提取物中经分离得到了7种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它们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酮、辅酶Qg、乙酰齐墩果酸、麦角甾醇、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白桦脂醇和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6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