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聚古罗糖醛酸硫酸酯(pgs)抗血小板活化活性研究【字数:8373】

2022-11-28 19:0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的探究聚古罗糖醛酸硫酸酯(PGS)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功效,推测其下一步研究方向。方法采用pH分级、氯磺酸-甲酰胺法制备PGS,通过动物实验测定PGS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22~29g昆明种健康小鼠54只,按体重随机分组为三组,分别是空白组(0.9%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氯吡格雷,8 mg/kg·d ),实验组(PGS,45mg/kg·d),连续给药7 d。给药完毕后,分别提取每组小鼠的富血小板血浆,采用二磷酸腺苷(ADP)激活血小板,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小板中血栓素B2(TXB2)、5-羟色胺(5-HT)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释放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PGS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可显著降低激活血小板释放的5-HT水平(44.34±12.52 ng/mL),显著升高血小板cAMP 水平(1495.83±609.01 pg/mL),与阳性药氯吡格雷的作用是相似的。此外,PGS(136.8±13.67 pg/ml)和阳性药氯吡格雷(146.18±34.41 pg/ml)的TXB2水平较空白组(129.09±20.7 pg/ml)略有升高,但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PGS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氯吡格雷相似,通过ADP受体途径发挥作用。
目 录
1引言 1
2材料与方法 3
2.1材料与仪器 3
2.1.1 实验动物 3
2.1.2 试剂 3
2.1.3仪器 3
2.1.4 溶液配制 4
2.2 实验方法 4
2.2.1 PM和PG的分级制备 4
2.2.2 PGS制备 4
2.2.3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5
2.2.4 富血小板血浆(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PP)制备 5
2.2.5 ADP激活血小板聚集 5
2.2.6 血小板TXB2,5HT含量测定 5
2.2.7 血小板cAMP含量测定 5
2.2.8 数据统计处理 6
3结果与分析 7
3.1 PGS的制备 7
3.2 PGS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7
3.3 PGS对血小板5HT含量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影响 7
3.4 PGS对血小板cAMP含量影响 9
3.5 PGS对血小板TXB2含量影响 10
4讨论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5
致谢 17 1引言
海带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载,具有抗菌、抗肿瘤、调节免疫力的功能,在很早以前被誉为天然保健食品,在现代药理学中被证明其活性很大程度上与所含的生理活性物质—多糖有关[13]。目前从海带中发现了三种多糖:褐藻胶、褐藻糖胶、褐藻淀粉[4]。褐藻胶在海带中含量相对最丰富,约为19.7%[5],由于褐藻胶“医”“食”价值逐渐被开发,研究成果不断推进,现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认可。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辐射、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6]。
褐藻胶硫酸酯是以海带提取物低分子量褐藻胶为原料,经过分子修饰,在糖环的C6位引入丙酯基,在糖环的C2、C3位引入磺酸基而得。是由βD(1→4)甘露糖醛酸(Mannuronic acid,M)和αL(1→4)古罗糖醛酸(Guluronic acid,G)组成的二元线型嵌段化合物,分子中交替存在三种不同组成的片段:聚甘露糖醛酸硫酸酯片段(PMS),聚古罗糖醛酸硫酸酯片段(PGS)以及G与M交替共聚的杂合片段(PMGS)[79],如图1所示。褐藻胶硫酸酯为聚阴离子电解质物质,具有类肝素样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可以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和血小板聚集发挥抗凝作用。研究表明,褐藻胶硫酸酯的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抗凝活性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M和G是差向异构体,具有不同的构象和高级结构,导致PGS的抗凝活性远高于PMS和PMGS[1011]。Xue等还发现PGS能够显著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且抗血小板聚集的能力高于PMS和PMGS[12]。但到目前为止,针对褐藻胶硫酸酯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的研究依然较少,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
图1 褐藻胶及褐藻胶衍生物结构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血液中数量恒定,生理状态稳定[13],不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相互作用。当血管壁受损、血管内皮下细胞外基质露出继而诱发血小板基质黏附,激活血小板,而该活化是一个自我放大的级联反应[14]。一旦血小板活化之后,它就可以从α,δ颗粒以及其他细胞内囊泡中释放大量血小板活化因子,包括ADP、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 TXA2)、5羟色胺(5serotonin,5HT)、凝血酶、肾上腺素以及αⅡb β3整合素等,这些血小板活化因子在血小板膜上有与之相对应的结合位点,结合后传递激动信号作用于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形态变化或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cAMP)水平降低,促进其进一步活化聚集[15],最终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血栓(图2)。
/
图2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依次为:正常血小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
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在病理性血栓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以预防和治疗血栓是血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主要有三类: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二磷酸腺苷途径抑制剂(氯吡格雷等),GPⅡb/Ⅲa途径抑制剂(替罗非班等)。
本研究以PGS为物质基础,采用动物实验,在体内考察PGS对ADP诱导的血小板激活所释放的血栓素B2 ( thromboxane B2,TXB2)、5HT、cAMP水平的作用,初步探讨PGS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血栓作用和作用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2~29g昆明种健康小鼠,SPF级,南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供给。
2.1.2 试剂
试剂
厂家
低聚褐藻酸(LA)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8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