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中配伍对白芍中芍药苷煎出率的影响【字数:681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1.2 实验方法 2
1.2.1 色谱条件2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
1.2.3 样品溶液的制备2
1.2.4 线性关系考察3
1.2.5 稳定性试验3
1.2.6 重复性试验3
1.2.7 回收率试验4
2 结果与分析4
2.1 各实验组不同煎煮时长芍药苷煎出量的比较4
2.2 不同配比对芍药苷增溶程度的比较4
3 讨论5
3.1 实验条件的探讨5
3.2 白芍与其他三味药的作用5
3.3 处方中白芍的配伍作用6
致谢6
参考文献6
四逆散中配伍对白芍中芍药苷煎出率的影响
引言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疏肝解郁之名方,其用药精简,配伍讲究,疗效显著[1]。邓建钢等[2]人曾质疑过《伤寒论》中四逆散证原文,论证了其本应为少阴寒厥证,因其重于宣达郁滞故能愈阳郁四逆之厥证;四逆散和古本《伤寒杂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病论》中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实为一方。随着历代医家不断深入研究,在四逆散基础上演变出大量名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1]。方中柴胡和白芍为主要药对,柴胡为君,白芍为臣[3]。
本文以四逆散古方及其衍变方为基础,取其四味药的配伍比例,进行两两配伍和四药全方组合配伍,研究不同配比对芍药苷煎出率的影响。四逆散古方及其衍变方中有多种配伍比例,组方药味也不尽相同,以白芍、柴胡、枳壳、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四逆散最为应用广泛。衍变的配方中又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和血府逐瘀汤为经典,故选取四逆散标准方及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和此3个变方的四个经典药味的不同配伍进行探讨。且通过四逆散其他三味组方药物和白芍不同比例配伍,煎煮提取水煎液,测定芍药苷的煎出量,比较方剂配伍对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的影响。可初步探究柴胡、枳壳、甘草三味药机与白芍进行组方配伍的作用制,进而确定方剂在治疗不同临床症状的最佳配伍比例,掌握四逆散的组方规律,继而指导其科学配伍,拓宽四逆散方的临床上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科技有限公司,手动进样阀门,SPD20A紫外检测器)、FA1104电子分析天平、0.22μm微孔滤膜、恒温水浴锅、冰箱、1mL一次性注射器、烧杯和玻璃棒等。
乙腈(色谱纯)、芍药苷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0736200117)、纯净水。
1.2 实验方法
1.2.1 色谱条件
流动相:乙腈水(15: 85);色谱柱:C18﹙4.6×250 mm,5 µm﹚;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0°C;进样量:10μL。出峰时间:24 min左右。芍药苷在此条件下与其他组分分离良好,峰形对称,色谱图见图1
A. 芍药苷标品色谱图 B芍药苷供试品色谱图
图1. 芍药苷测定的HPLC图
1.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定10 mg芍药苷标准品,转移至50 mL的容量瓶中,加适量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静置,备用。该对照品溶液为0.2 mgmL1。
1.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以四逆散古方及其衍变方中四味药的配伍比例为基础,将白芍与枳壳、柴胡、炙甘草以不同比例组方配伍,分别按白芍(5 g)单煎、四药合煎(如表1)、白芍柴胡、白芍枳壳、白芍炙甘草(如表2)的比例进行配伍。各组药材都加10倍量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沸后改用文火煎煮,时长为1 h,每隔15 min提取一次水煎液,每组共提取四次,0.22μm的滤膜过滤后,测定水煎液中芍药苷含量。
方1:《伤寒论》之四逆散 组成:柴胡6g、炙甘草6g、白芍6 g、枳壳6 g。方2:《伤寒杂病论》之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组成:柴胡120g,白芍45g,炙甘草45g,枳实45g。方3:《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逍遥散 组成:白芍9g、柴胡9g、炙甘草4.5g,加当归、茯苓、白术和少许生姜、薄荷。方4:《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 组成:白芍9g,柴胡6g,枳壳6g,炙甘草3g,加陈皮、川芎、香附各6g。方5:《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 组成:赤芍6g,柴胡3g,枳壳6g,炙甘草6g,加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以上均为参考方剂学换算成现代剂量的各方。
白芍、柴胡、枳壳、炙甘草四味药分别取五个配方中的配比按芍药量最小均取5g换算得各实验组方,如表1。
表 1不同实验组配伍四味药比例
来源
方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x/564355.html